分享到:
  • 葛天才:美丽乡村“规划师”

    武汉市黄陂区姚集街杜堂村位于大悟、红安、黄陂三县(区)交界处。由于地处丘陵地带,田地贫瘠,粮食生产不高,农民种地一年下来反而亏本,留在乡村的都是孤寡老人、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全村85%的房屋都闲置。[详细]

  • 李光宏:滚烫的心洒在一方炙热的土

    布袋溪村常年云雾挂在山间,山色迤逦,风景美丽。结合冬桃产业发展,李光宏计划着以基地为依托,逐步打造一个春天能赏景、夏天能避暑、秋天能采摘的生态观光旅游点。让村民们基地上既可务工,又能收租,还可以享受到产业发展后的分红。[详细]

  • 陈开合:养蚕路上阔步前行

    1980年出生的陈开合,虽不到40岁,但早已历经沧桑,成为学诗村能人,人人知晓。高中毕业后,18岁的陈开合前往深圳宝安打工,3年后回家,承包学诗湖田200亩,种植棉花60亩、稻谷80亩、建蔬菜大棚60个,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又在木港从事房屋建筑行业,开电器专卖店、副食批发部,生意越做越大。虽然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但看到留守在村的老弱病残无务工渠道,村里还有1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开合的心一直揪着。[详细]

  • 曹立新:一颗“橙”心为富民

    作为秭归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副主任、三峡库区脐橙综合试验站站长,曹立新长期扎根生产科研一线,奔走在秭归、兴山、巴东和宣恩等地试验站的乡村果园,组织开展早熟和晚熟脐橙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助力库区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详细]

  • 杨敬宇:“知青茶”终成“扶贫茶”

    杨敬宇说:“要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极具观赏娱乐价值的绿色休闲旅游景区,与红安享有盛誉的红色教育基地配套发展,打造红安的‘红色+绿色+农耕文化+教育’的旅游线和示范点。到那时,景区发展将带动周边农民兴起多种服务项目,如餐饮、购物等,真正实现一方致富。”[详细]

  • 刘祥海:乌溪沟村写人生

    该村四组贫困户万明安,女儿上幼儿园欠了5000元学费,在刘祥海与村“两委”的帮助下得到解决后深受感动,他积极配合实施危房改造,主动硬化了自家门前的稻场,喂养了刘祥海送给他的50只土鸡苗,还有了自己的光伏发电收入,登上了“脱贫光荣墙”。[详细]

  • 八姓庙来了一位“桃子媳妇”

    文艳平原是利川人,20岁那年嫁到钟祥市石牌镇八姓庙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婆家有两兄弟,婚后分家除了一口鱼池和三亩土地,还有两万块钱的外债,其它什么都没有,就连房子也没有。[详细]

  • 鄂北小山村 ,”双带”标兵闪

    提起双龙堰村的油茶产业,在周边地区可算是小有名气。说起叶祥山,知道的人更是不在少数。这个如黄牛般的老支书,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走出了具有双龙堰村特色的致富之路。[详细]

  • 贫困村的坚守 深山里的青年茶人

    现在合作社在金竹园村流转了贫困户茶园380亩、村集体茶园120亩,新建了茶园150亩。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帮助贫困户在茶园务工增加收入,同时收购贫困户种植的鲜叶进行加工,通过自有销售渠道帮助他们销售茶叶,不仅如此,合作社还无偿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和管护服务。[详细]

  • 一颗萌发在家乡的创业种子

    我们致力于将联合社创客中心打造成湖北省第一家基层双创园区,为新型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三乡工程’等提供一条有效的探索之路。[详细]

  • 股份合作上规模 集约生产助脱贫

    牧牛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得保底+盈利分红”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村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大问题,同时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话语权,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受乡亲们欢迎。[详细]

  • 甘当脱贫孺子牛

    从发展蔬菜大棚,到义务水电改造;从教村民怎么用电脑、学科技知识,到带领村民发展红高粱产业;从育苗辐射他村,到成立合作社外销农产品,他把帮扶群众脱贫,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详细]

  • 湖北唯一白族乡400万斤椪柑不愁销,多亏有他!

    位于鹤峰县铁炉白族乡千户村的湖北惠泰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茶香四溢。十几个工人正在忙碌,他们分组分工,有序合作,半机械化操作,或烘干处理,或挑拣,或称重,或包装,一片热闹繁忙景象。[详细]

  • “扶贫功臣”原来是“猪倌”

    “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可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却给了无尽的动力!”彭业涛说,他和团队正谋划着开发构树牛、构树鸡、构树鱼,将生态养殖项目作为构树产业发展新航标,稳筑构树产业发展的基石,引领一方农林产业走向新业态。[详细]

  • “我是党员,就要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每月第二个星期一是甘家坪村的支部党员活动日。杨州一次都不落下,在会上除了聆听,也会站起来发言,和党员们交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点子。他的公文包里,始终放着一本红色《党章》,空闲时随手翻几页背诵下。“我天天看、天天背,勤能补拙,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进步。”胸前的那枚党徽,杨州把它看作一种精神坐标,激励自己学习和成长。[详细]

  • 他,不当白领当农夫

    今年36岁的马少威,曾经长期在广州、深圳、东莞地区从事通讯行业工作,担任过店长、培训讲师等职务,返乡前曾担任某大型通讯公司南宁中心营销经理,负责几省业务。[详细]

  • 朱忠法:扶贫列车护航员

    现在洪港镇西坑村已经围绕着楠竹资源做了大量文章,西坑竹制品加工产业园每年可以为村里带来十多万的收入,西坑竹炭厂也能解决部分贫困户就业和收入问题,但是朱忠法同志认为楠竹资源还大有潜力可挖。[详细]

  • 宋雨齐:吊瓜青年——打通群众的致富路

    如今茶庵岭镇吊瓜种植基地已经不再稀奇,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宋雨齐深谙“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道理,在了解到越来越多的身边群众想学习吊瓜种植技术,提高自家耕地的收益的消息后,就立即将自己打算无偿对村里群众进行吊瓜种植技术培训...[详细]

  • 高新扬:不忘初心 携手致富

    九龙村为了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的家庭收入,决定在本村一组范围内开发一片400亩的林果基地,栽种猕猴桃,在林果基地项目协调上,高新扬作为监督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流转土地矛盾纠纷处理工作,协助村“两委”多次入户做被流转土地农户的思想工作,通过宣传基地开...[详细]

  • 刘为梁:富了小家,不忘大家

    截至目前,黄祠村有30户贫困户利用各家的荒山荒地种植苗木,全村规模达到200亩,实现苗木收入达100多万元,为黄祠村巩固脱贫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精准脱贫工作贡献了一名党员应有的力量。黄祠村是贺胜桥镇集体经济最薄弱的村,为了帮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他除了每年按时缴纳补偿金...[详细]

  • 陈华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陈华平不仅是一名致富能人、模范党员,更是一名戏曲达人,他是桂花泉镇提琴戏团的团长,他说唱戏不光是一种休闲,更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娱活动,不光要带领群众在物质上富足,更要在让群众在精神上富足,这样才能减少群众打牌赌博、违法乱纪的现象。[详细]

  • 胡全波:返乡创业结硕果,致富不忘穷乡亲

    为了进一步发挥产业产业的带动作用,胡全波成立了武汉通禅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对茶园“统一技术,统一鲜叶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力求辐射更大区域、带动更多群众共同致富。[详细]

  • 方金辉:用青春汗水书写脱贫致富梦

    在政府的帮助下,方金辉申请扶贫小额贷款30万元,扩建100亩天花粉黄精基地和新建100亩天花粉黄精基地,带动贫困户24户,发放土地流转金5万元,入股分红2.方金辉说,他准备今年再新建150亩葛根基地,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详细]

  • 谢望元:脱贫路上,心系群众的实干家

    为把杨芳特产酱品做强做大、做成名牌,她坚持学习,经常以书为伴,并拜武汉市“一点点”酱品公司李源工程师为师,长期聘请李源担任酱品厂的技术顾问,指导生产。这些工资不仅缓解了这些贫困户的生活困难...[详细]

  • 沈德军:立下愚公志,谱写移山新篇章

    “守着绿水青山,过着贫穷日子,我不甘心”,2010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沈德军,带着在外积累的资本、视野和浓浓的乡愁,回到家乡,立志带领乡亲改变畈上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回家后,几经考察,决定摒弃传统农业,发展林特经济,带领几位乡亲承包了村里2000亩荒山荒地...[详细]